心纯净,行至美
直到我读到了王老师在第一章中所谈到的:“人终究都要成为自己,成为自己的样子。而要真正成为自己,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,埋头于某件事中,在坚守中行走一段遥远的路程;必须依靠自己的意志,抵制住浮华的诱惑,在寂寞中独守一份清苦”,每每读到这儿我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共鸣感。当我们被迷茫包围的时候,我们才开始真正去思考,就像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一样。更多的时候,不是因为有了路,我们才走;而是因为我们在走,所以才有了路。王老师由那个被人笑话的老师到如今的“大咖”,他所经历的苦难困惑肯定比我们现在要多得多,那为何王老师能重新崛起成为草根中的王者,我又为何不能呢?磨难可以成为我颓废的理由,也可以成为我坚强的理由,我愿意做后者,把磨难放进心中成为前进的动力,重拾起我的教育理想,找到激情四射的我,用觉醒的力量去冲破迷茫,继续走下去。
二、 在走心中成长
“教育能给孩子们什么”应该给孩子们一些什么?”这两个问题不光是王老师所思考的,也是我们所有教育者需要思考的,在《那伤,该是谁的痛》中,我看到了王老师为了拯救这个孩子所付出的努力;在《抱一抱》自己中我看到了用文字描述出来的温暖。那又为何我写不出来这样有温度的文章呢?答案就是我们缺少自己的反思。在教育中不反思,我们教育生命会停滞不前;在教师专业中不反思,我们就缺少主动性、能动性、自觉性;在成长中不反思,我们就缺少向上的活力。由此可见,我们需要反思!
一次不动笔的思考往往是肤浅的、零碎的、浮光掠影的,一次不形成文字的思考往往是断断续续的、不成体系的、不够深刻的,所以我认为要写我所做,做我所写。选择我们的熟悉的领域来写,也许是我上课时的反思,也许是孩子对我说过的一句话,总之把做过的写出来,做到“遇到什么就写什么”其次就是写我所想,想我所写。就是王老师提到的“问题性写作”,带着问题去写,试着去梳理自己遇到的困惑这就是想我所写。最后我想就是我写文章,文章写我。最后我们要对自己的文章负责任,别去为了纯情的才情展示,别去为了写作技巧的简单炫耀,别去为了华丽语言的简单拼凑,就是为了对自己的教育实践不断梳理、提炼、反思、总结。这是王老师在书中告诉我的,我会谨记在心。也许我的文章没被发表,也许也不会有人注意,但我只在意读写对我的影响,对我的改变。在走心的成长中,就该像爬山虎一样,向着心中的梦想不断向上攀沿,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。
三、在初心中坚守
在整本书中,王老师提到了很多写作建议,这些建议对我而言就像是习武之人获得的“练功宝典”,有了它便可以畅游在读写的“江湖”中。王老师指出从“教育故事到教育叙事”是需要我们带着问题性写作,带着专题性写作,带着主题性写作这三方面;从“课堂故事到叙事课堂”是需要我们要有创新能力,例如“闻之色变”的早恋问题在王老师主题班会《爱情是什么》中,使得学生都能大胆面对。教师叙事的过程就是一个品味、体验、发现、评价、判断的过程,是我们对自我教育生活不断发现的过程。我们都在羡慕王老师创立的“我喜欢你”课程,在羡慕的同时我认为还要更多的反思我们的教育,我们只有走出“惯性”,在初心中坚守下去,逐渐改进我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,促进我们提升日常教育生活的质量,才能做出“暖性教育”。
王老师在书中结尾写到:“感谢正在阅读的你,祝贺正在成长的你!”,而我在文中结尾想说:“感谢写下这本书的您,祝贺走向成长路上的我们!”,愿心纯净,行至美!
叙事者简介

张露月,95后,山东荣成人,是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,曾获荣成优质课优秀奖。认为“当下”是最好的教育资源,重视与幼儿相互取暖的每一个瞬间。路旁有花,心中有歌,天上有星,我想我要去的那里一定有最美丽的风景。读写路漫漫,我会温柔而坚定的走下去!

评论